另类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另类小说 > 屏屏的种田日常 > 第82章 第 82 章

第82章 第 82 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这头王水把那一壶青梅酒免费送了几桌熟客,得到的评价并不太好,他们觉得酒味太淡,果味也不明显,喝起来没滋没味的,不好喝。

盛屏是从不饮酒的人,为了这句话,她抿了一点点,除了辣没品出别的味道来,然后她想着,现在工艺粗糙想要喝到甘甜醇厚的酒几乎不可能,这点儿她实在无能为力,可是却可以通过冰冻的方式改变改善口感,就跟去年推出的那些糖浆水一样,加冰和不加冰那就是两种口感。

流云楼有个地窖,每年都会往里囤冰,她找刘家大爷买了四块,裁成合适的尺寸,用布包裹着放进木匣子里,再把青梅酒放在里面冰半个时辰,到了时间拿出来,盛屏又抿了一口,这会儿嘴里立刻就有了一股清淡的青梅香。

王水按照她的法子把青梅酒冰过以后再赠给客人喝,这一回真得到了好评,还让他直接上一壶。

王水只说这青梅酒要等几日店里才有得卖,这是提前让他们尝味道。

客人听了心里挺舒服的,问清具体是哪天以后,表示当天一定会来光临。

过后,王水就去薛氏青梅铺找薛红,让她把酒准备好,店里可以卖了。

三大坛青梅酒,最终装在小壶里,也才一百二十壶,顶多卖一个月就没了,眼下还不到青梅成熟的时节,而且就算是青梅熟了,等酿造以后,还要等上三个月才能喝呢。

王水只能写个牌子,每日限量只卖十壶,当然还得给熟客留两三壶。

盛屏知道以后,称赞王水聪明,她又去问薛红,她家的青梅在哪里买的,卖家是不是会用来酿酒,若是有,大可买回来。

薛红便让丈夫看店,自己专程跑了一趟,带回了四大坛的青梅酒,如此以后,店里的存酒足够用到新酿的青梅酒上市了。

薛红手里有了钱,把钱分成了三份,一份做家里人看病吃饭,一份做店里周转,一份备着买新鲜青梅。

盛屏告诉她,可以用蜂蜜酿青梅,用瓷罐装着卖,她觉得这个主意好,就请盛屏吃饭,求她帮忙画海报,那瓷罐也请她费心,就在她们村的土陶坊做。

盛屏一口应下来,眼看着烤鸭店装修得差不多了,她跟刘家大爷告假回村。

五月初,天气转暖,三座乌鸡山,此时也长满了绿色的浅草,种在边角地的芋头冒出了尖儿,棉花也长得有一掌高了,在一片蓝天白云下,偶有长尾巴的飞鸟略过,留下一两声啾啾声。

朴素的乡村里,炊烟四起,空气里弥漫着食物的芬香。

自从盛屏动了做烤鸭的念头,她就给荣树河写了信,让村里人把家里下蛋的鸭子好好养起来,把鸭蛋全部孵化出来,养到三个月大时,就送到镇上去。

村里男人都去万牛镇耕种了,留下妇孺老人在家孵化鸭子,最近村里走到哪儿都能见着成群结队的才长出绒毛的小鸭子。

盛屏一进村看到这个场景,心中很是感动。

她正好在饭点儿的时间回到家里,王大娘刚去后院喂鸭子,一出来就见着她了,一边洗手,一边往厨房去,“回来得正好,最近村里鸭蛋多,各家孵化小鸭后还剩下很多,就都腌起了咸鸭蛋、松花蛋,我看咸鸭蛋差不多能吃了,我煮一个给你尝尝味儿。”

盛屏跟王大娘一起进厨房,见她只捞了一个咸鸭蛋,就让她给自己也捞一个。

王大娘摇头,“我现在早上一碗鸡蛋羹,这鸭蛋真吃不下了。”

王大娘说的是实话,她还怕盛屏不相信,让她看厨房装厨余垃圾的竹筐,“你看,这蛋壳里还有蛋清呢,新鲜着呢。”

盛屏看果然如此,这才没坚持。

中午做的白米饭,野菜炒鸡蛋和蛋花汤。

吃饭的时候焦红锦带着小苗和云云回来,一看到盛屏他们也很高兴,两个孩子围着她转个不停。

每次盛屏回来总会给两个孩子带点儿糖葫芦、糖人一类的小吃,这次也不例外,不过正是吃饭的点儿,盛屏就让他们先吃饭,吃了饭再吃糖。

两人就乖乖的吃饭。

饭桌上,王大娘和焦红锦一言一语的告诉她这两个月村里发生的变化。

豆腐坊建起来以后,王豆子就带着妻子和女儿回来了,镇上留下了王英一家经营,还从村里请了四个人去帮忙,这边王豆子也在村里雇了十个人,不过都是妇孺和上了年纪的老人。

豆腐坊做的新鲜豆腐不多,每天一板,现在村里人也敢花钱了,还从他这里买豆腐,其他豆干、腐竹,每五天做好一批随船送去镇上。

老刘头往返镇上这几个月攒下的钱,买了一艘大一点儿的二手船好送货,现在他不往镇上跑了,送货的事交给了自己的大儿子刘聪。

木器坊、竹篾坊和土窑坊在万牛镇的生意马马虎虎,属于能挣点儿但肯定发不了财的状态。

不过这已经让村里人很满意了,在这五个工坊做工的人加起来有近一百,各家都能有所收获,村里人又过上了以前的日子。

私塾也重新开起来了,这事儿上个月文杏去镇上时特意跟盛屏提过,她说她高兴得半夜都睡不着,跑到院子里给月亮磕头,让她保佑日子顺遂,平安无忧。

桩桩件件都是喜事,好日子似乎伸手就能碰到。

盛屏去土窑坊找荣三点订装蜂蜜酿青梅的罐子,给他图样和定金,顺便看他的手艺可有精进。

荣三点把她带去厅里,从桌下的一个木箱子里拿出一个小木箱子,从里头捧出一个白瓷杯。

“你看,这个怎么样?”

一句脏话在盛屏心中脱口而出,她如荣三点一般珍而重之的把白瓷杯捧在手心里,看了又看,眼睛都挪不开了,“三点叔,您高才啊。”

荣三点双眼冒光:“这可真是巧了,我那天记岔了添柴的次数,加多了,竟得出了这么一个宝贝,后头我又试了几次。”他声音更小了些,“都成了。”

他又从大木箱里拿出四个大小不一的木箱,分别是鹅蛋大的椭圆盅,半个巴掌高的小瓷瓶,四四方方的小匣子(带盖),带把的白瓷酒壶。

“这个准能卖个好价钱。”

盛屏珍惜的把白瓷杯放回木盒子里,“三点叔,这个不在店里卖。”

荣三点疑惑,“那去哪里卖?”

“这样的好东西,摆到市面上就算高价卖也卖不出多少钱,毕竟老百姓手里钱没那么多,可若是只在富贵人家之间流通,量由我们把控,价钱自然由我们出,还不是想卖多高卖多高。”

要说盛屏从做素斋里得来的经验,其中最宝贵的一条就是:富人好攀比。

她没觉得她做得菜味道好得有多惊为天人,可是就能从一家家的手里得赏银、得细棉布。

注意,给赏银不稀奇,关键是细棉布。

要知道寻常百姓,大多数也是穿粗布麻衣,细棉布那就是有钱人才有的,漫不经心的随意赏给一个做饭的厨娘,传出话去,外人听了只会以为这家主子阔气、这家有钱。

“回头周老板去店里看瓷器,你别说漏嘴,这生意咱们自己做。”

荣三点点头,“放心,我都晓得。”

盛屏让荣三点用白瓷工艺,做一套杯碗盘碟、一套茶具(一个茶壶、六个茶杯)、一套大小一样的浅口小圆碟(带盖),底下拿红印戳一个记号,带上荣山村这个招牌。

本来她这一趟是回来拿鸭子的,没成想却得了这样一个惊喜,等她到万牛镇一去,又得了一个惊喜。

“你看,这是我们在田边见着的,这果子蒸熟了能吃。”

荣树河手里捧着几个如土豆一般颜色的果子。

这东西盛屏认识,是山药蛋,这里居然有山药。

“荣二叔,这是山药结的果,这确实能吃,不过,它地下的根茎更是好东西。”

荣树河带着盛屏往更南边的田埂上走,“那头有一排矮山,里头也有些好东西,我问过人了,那是无主的荒山,我让大郎跑了一趟县城,县衙那头给了文书,每年给三两银子,那山归我们管了,河道上的事他也问了,说是清淤没问题,改道一事非人力可为。”意思是不让他们动。

荣树河也没多失望,自从竹子种下去,很快沿岸就长出了一排高高的竹子,半个月前下了两场雨,河水上涨了些,却没漫过竹林,这可是好事一桩。

荣树河拿了锄头顺着山药藤往下挖出根茎,他没想到这东西竟然长那么长,头一回挖没经验,挖到一半断了,白色的断口让他看了好半晌,还上手摸了一下,“黏糊糊的。”

盛屏道:“对,这粘液沾在皮肤上发痒,你小心些。”

后面又挖了十来根,都是完完整整的。

当天盛屏就用山药给他露了一手,清炒山药片、山药炖肉、山药丸子。

脆生的口感让荣树河很是惊喜,“是好吃。”他想了会儿,“还有好些没长大的,我看就近种到地里,准能有个好收成。”

盛屏双手双脚的赞同,“它还能做甜品,以后我开点心糖水铺也能用上。”

有了她这一句话,荣树河吃过饭就跟几个人商量着把山脚下的山药都挖了,成熟的根茎让盛屏带走,小的就重新种到地里,到了秋天再收获。

盛屏去镇上的三家铺子看过了,荣田渠做掌柜,有模有样的跟人介绍产品,讲价售卖。

看着天色不早了,盛屏没多停留,坐船回了村里。

第二天带着满满一船的食材出发去万安镇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