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类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另类小说 > 屏屏的种田日常 > 第64章 第 64 章

第64章 第 64 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布料和针线需要晚些时候才能给到她,掌柜让她先在店里坐一坐,盛屏也不急,反正要明天才回村里。

材料一到,掌柜让一个伙计陪着盛屏去了客栈。

焦红锦留了做十套衣服的料,其他的盛屏全部带回了村。

时间紧任务重,盛屏一到家不做休息,跟文杏一起带着布料针线挨家挨户的找村里人,他们大部分人都愿意做,虽然只有十天的时间,但分摊到各家数量不多,真赶制出来了。

盛屏把成品送去流云楼。

掌柜的先仔细检查了针脚,接着爽快的给了她银子。

“盛娘子是个有信之人,您留个地址,若以后还有这活儿我还找你。”

盛屏给他说了李氏客栈的名字。

掌柜点头,又对她道:“这次的乌鸡蛋我也全要了。”

乌鸡蛋是普通鸡蛋的两倍价格,掌柜付钱的时候眼睛都不眨。

可看着店里空荡荡的,盛屏忍不住问一句:“您这酒楼不开了?”

掌柜冷哼一声,“谁知道那帮人什么时候走啊,他们一天不走,我这饭馆就开不了张。”

“那您还买这么多鸡蛋?”卖给谁呢?那些僧人要吃的话,也不用买这么贵的鸡蛋吧。

掌柜笑了,表情狡黠,“盛娘子有所不知,咱们镇上有位刘员外,他们一家吃素,这乌鸡蛋、鸽子蛋都是卖给他家的。”

“刘员外?”

“嗯,他家是刘太妃的娘家人,刘太妃是成王的母亲,她老人家也是吃素的。”

掌柜压低声音对她说:“我这店里的和尚就是刘员外特意请来的,所有花销都是他出的。”

“刘员外真有钱。”

掌柜笑了一下,“这南来的北往的船,只要打码头过,都要给他家交钱,他家没钱,谁家有钱?”

“这是船帮?”

掌柜叹了一声,似是在提点她,“盛娘子年纪小,阅历浅,许多事在镇上待久了自然就清楚了。”

村里人因为有了这一次额外的进益,终于不再愁云惨淡了。

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,他们已经移走了五座荒山,到底是老天爷垂帘,这些山真就是个纸做的,没碰到一点儿阻拦,眼下村里的路平了不少,视野放宽了,人的心也跟着雀跃上升起来。

趁着村里人心情都好,荣树河开了一个会。

虽然天都黑了,可是大家在月光的照耀下,席地而坐,静静听着村长说话。

荣树河先把村里的现状说了一下。

“年前,还有六座山,等都移平了,就该挖淤造田了,那些淤泥大家心里也有数,不能直接用,得先挖出来,用稻草覆盖烧一烧,再晒一晒,否则庄稼长不出来。”

接着又说起了他的担忧。

“等田造好又能种地,要不短的时间,我担心明年只怕来不及种多少的地,而且即便都种上了,这村里的地也不够分的。”

他静了一会儿,目光扫过村民的脸,月光让所有人的脸上都蒙上了一层阴影,他过了好一会儿才继续说。

“我想了一个法子,村里的地不分了,全部列为公田,用来交税,要是有多余的,留下种粮以后,再分给各家,若是不够交税,那就用银子补上去,种地的人从各家选一个出来,其他人要另谋出路。”

另谋出路的话一出口,原本安静的村民,都躁动起来,看着周围的人,喃喃道:“这怎么个说法?”

“这要我们怎么活?”

“我都六十了,就是去做工也没人要了。”

“这是要不管我们的死活了。”

荣树河等他窃窃私语了一阵,才开口,“我们村里是有些手艺人的,木匠、石匠、篾匠、花匠,这些人想找活不难,难的是没有一技之长的人该怎么办,我也想了法子。”

荣树河看了眼盛屏和蒋鹭,“既然种地活不了,那就经商,像蒋鹭家,养乌鸡卖蛋,我也养鹅,卖鹅蛋、鹅毛,王豆子家卖豆腐,荣山卖家具,荣平卖布,只是不能再小打小闹,要建房子,要雇人,要多产多卖,不仅要在村里卖,还要去外头卖,去镇上、去县城卖。”

村里人面面相觑,一句话也说不出,种了一辈子地的庄稼人,突然就让去经商了,对于他们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,他们完全不知如何反应,看荣树河的眼神奇奇怪怪的。

有位老人,“村长,你是不是被鬼邪附了身?”

所有人的眼睛都落在荣树河身上,他笑了下,“荣成叔,我这是在给大家伙找出路,不着急,我们先试一试,蒋鹭家的鸡舍不就雇了文杏看顾吗?一月能得一钱银子,每日做的不过是赶鸡进笼,捡蛋喂食的活儿,这难做吗?”

便是不去鸡舍,这也是在家里每天要做的事,如今不过多做一些,就能得一钱银子,村里人的人都活泛起来。

文杏被点了名,这时站起来,声音洪亮,“这乌鸡蛋在镇上不愁卖,卖得还不便宜。”

荣树河点点头,接着说:“蒋鹭他们在镇上的饭店,大家也都知道,先前不忙的时候不也从山上田里找了好些东西卖给他们吗?不也得了些钱?还有前些天做的那些僧衣,可见只要找对了路子,这钱也不见得难挣。”

大家似乎受了鼓动,回想起在田里挖黄鳝、捉泥鳅时的场景了。

那会儿谁能想到眼下的局面,不过是念着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挣点儿外快的想法,可是银子落在钱袋子,却是实打实的。

荣树河知道这件事得慢慢来,蒋鹭和盛屏是一个成功的例子,可他们跟村里人到底交情不深,他们过得如何,村里人感触并不深,还是得让身边的人给他们来一记猛药。

“我跟王豆子商量过了,明天他就去镇上卖豆腐,要是这买卖能成,咱们再给其他人找出路,一个个的我们慢慢来,一定把大家伙儿都安置好了,不让你们挨饿受冻。”

最后一句话抚慰了村民的心。

第二天王豆子和他的大儿子被老刘头带着去了镇上,老刘头熟门熟路把船停好,给码头的人交了钱,带着父子二人去了李氏客栈。

因为盛屏跟柳大娘他们提前说过,所以小院的厨房特意收拾过,还买了石磨摆在院子里。

王豆子这次没带多少黄豆,他们也怕这生意不成,想着先试试水,要是能成,后面的事再说。

王秋云早就盼着他来了,晚上一回客栈,迫不及待的先尝了一口新鲜出锅的热豆腐,对着王豆子父子一顿狠夸。

他们做的豆腐不多,王秋云买走一半,剩下一半,一早推到畔柳桥去卖,他们得了盛屏的帮助,有一张水彩海报,上面还写着王记豆腐的招牌。

王豆子平时做惯村里人的生意,虽然环境变了,但还是跟人打交道,过了最初的不适应,他很快成长起来,逢人就笑,招呼得很是得心应手。

为了好卖,他们特意赶的早集,倒确实是挑了个好时间,不少船工天不亮就上工,步履匆匆,经过他们时,看了一眼海报,“卖豆腐的?”

王豆子点头。

“可有豆花?”

王豆子摇头。

船工却没走,让他拿一块。

王豆子揭开盖一团氤氲白雾模糊了人的视线,但那股豆子的浓香味儿却往人鼻子里钻。

滚烫的豆腐切给他,船工也不嫌烫直接吃了起来。

“嗯,味道不错。”

他们这些上工早的人,要是家里有人还好,能早起给他们做饭吃,赶上一个人住的,只能在路边买点儿吃的。

往常都是去码头小摊贩那儿买,这几天小摊贩们被赶走了,正经卖早点的价格高他们不舍得,只能夜里多做些,第二天冷锅冷灶的对付一口,这样滚热的早饭是许久没吃到了。

托这帮船工的福,王豆子的豆腐很快卖完了。

他琢磨起来,这些人买豆腐就是为了解决早餐,不是拿回家做饭的,那他这生意要怎么做?

等到带来的一袋豆子卖完了,他和儿子回村拿黄豆的时候,专程去找了一趟盛屏,一是为了感谢她免费给他们提供了住宿和厨房,二是想让她给拿个主意。

盛屏得知他的来意后,便提出跟他一起去镇上看看情况,正好她去卖鸡蛋。

船一停在码头,盛屏发现了不同。

原本码头两岸有不少的小摊贩,现在都不见了,而且停泊费比先前贵了三文。

盛屏把乌鸡蛋送去流云楼时,掌柜对她殷勤起来,这让她很是纳闷。

掌柜就说:“前些天遇见李氏客栈的老板了,这才知道原来盛娘子就是那江氏乳鸽烧烤店的老板,真是失敬失敬。”

盛屏摆手,“老板之一而已。”

掌柜显然不在乎,“我这流云楼,背后有十位老板,单独说起来那也各个都是大老板。”

两人哈哈一笑。

盛屏知道他人脉广,便问起来,“码头怎么不见人摆摊了?”

掌柜就说:“县令要来巡视,刘员外就让人把人都赶走了,免得县令见了问东问西,回头再找他拿银子。”

盛屏不解,“刘员外不是刘太妃的娘家人吗?”

“话是这么说,可这回成王修府邸,长史的手伸得长,刘员外出了不少钱,这头县令又新官上任,他总要想点儿法子找他们这些富贵人家要点儿钱,修渠修坝吧,都是老规矩了,那些个商贩能在码头摆摊,也得给钱,刘员外是怕县令看他得钱渠道太多,跟他狮子大开口,他现在花销大了,捂着钱袋子舍不得哩。”

盛屏知道,码头小贩们是要给摊位费的,而且还不便宜,不过刘员外竟然宁愿少挣钱以求少出钱的态度,着实让她佩服。

但这是否也表明,新县令不是善茬?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