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只有你的鸡窝头,还有这满脸的胡茬。想不到你这张脸,脏脏的,也很好看。”
方粼粼笑了,“田米,我想好了。”
田米:“让我猜一猜,你是不是还是决定选民俗研究。”
方粼粼激动地眼睛发亮,乱蓬蓬的头发和密密麻麻的胡须也遮挡不住他眼中的光。
“田米,你可太聪明了。这几天,我一直在研究考古学、社会学以及民俗学。教授们的学术文章我也翻得滚瓜烂熟。考古学其实是很好的方向,毕竟民俗不是一蹴而就的,对历史研究的越清楚,就更能理解民俗的传承和根因。但民俗跟考古整体还是有巨大的差异的,我想,如果我投身于考库挖掘,复原,就没有时间探索更多的民俗文化了。”
方粼粼拿了两页纸:“对于陈窟的挖掘,是教授现在的重点方向,如果我去的话,也可能近十年都会参与陈窟的研究。”
田米把纸接过来,仔细的看了看。后世她听过莫高窟的保护者的传奇经历,完全能理解方粼粼说的话,如果选择考古,可能就要在一个地方奉献一生。方粼粼目前的研究重点很清晰,不太适合做考古。
“还有就是中文系社会学的这份录取信,民俗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,若果能加入这个团队,绝对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我现在做的研究。教授也说,不想我把路走窄了。”
田米从地上找到另一封信:“你给社会学教授的拒信都写好了?”
方粼粼点点头:“嗯,民俗学是这几年才兴起的一门学问。总体讲还在建设中,对于民俗学本身,我有很多想法,现在这个时机参与,我觉得很幸运。虽然,没有社会学和考古学那么完整的体系,也没有很多前辈已经铺好的路,但是,我想跟着教授探索着前进。”
田米很真诚的回答;“也许未来,我国民俗学的研究进程,都有你耕耘过的痕迹。”
方粼粼抓着田米的肩膀:“一定。田米,我在B大等你,你可一定要来。”
“嗯。一言为定。”
——
一年半以后,高考恢复。
作为高三生,其实早都知道了这个消息,无数莘莘学子摩拳擦掌,等待着高考的这一天。
这是改变命运的时刻,也是艰难的时刻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绝不是说说而已。
周市一中高三年级全体同学,奋战三年,终于全部按时走进了高考的考场。他们的竞争对手,不只有高三的同龄学生,还有散落在全国各地渴求进步,渴求通过高考改变人生轨迹的所有人。
而大学的录取人数寥寥无几,高考,意味着最惨烈的竞争、选拔、和淘汰。
B大,全国最高学府,在周市的录取人数仅1名。
高考在冬天,为期两天,考完以后,田米的高中生涯就彻底结束了。回到小院,她即将告别借宿家庭。
蔡美霞和李亚哭成了泪人。
“田米,谢谢你一直留在咱们家,我们都把你当成自己的女儿了。我们不希望你离开。”
孩子们都一个个展翅高飞,最开始吴梦离开的时候,李亚几天几夜没有合眼,后来吴卿楚离开小院,吴军和李亚就彻底成了留守老人,再后来高贤玉也离开了。吴军李亚就指着看方粼粼和田米来抚慰心灵。
直到一年半以前,方粼粼也离开了小院。
只剩跟两家都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田米坚守在这里。吴军李亚,蔡美霞方量不约而同的都开始了高考倒计时。
他们知道,田米总归会离开,所以,在田米在小院生活的每一天,他们都尽可能的做好家长应尽的义务。无论是作为学生家长代表田米参加活动,还是作为田米的后勤保障,他们都极尽所能。
田米以后,他们也不会再留宿外来读书的孩子了。
田米的高三过的平凡而极其特别。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,生活方面,完全不用任何操心,小院里的家长对待她,就跟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。在学校里,她不参与任何的活动,所有人都投身学习,也没有人再找过田米的麻烦。
这是不内耗的一年,田米有机会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滚过三四遍,把所有可能考到的题目演练到万无一失。
走出考场的那一刻,田米知道自己稳了。
“叔叔阿姨们,请受田米一拜。”
田米跪下来,给叔叔阿姨磕头。
“在小院借宿的这三年,会是我人生中最特别的三年,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经历,认识你们这么好的叔叔阿姨,还有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,大家一起共同经历风雨,共同进步。如今,我已经高中毕业,即将离开这里。”
田米哽咽了。
吴军和方量也哽咽了。
“田米,咱们这里随时欢迎你回来。也把这里当成是你的家,好吗?”
办完毕业手续,田米收拾行囊,回到田家村。
春节也马上要到了,过完春节,应该就能收到录取通知书了。
而那个原书中的重大情节,也马上就要发生。